二十四孝對于教育的意義
二十四孝“孝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,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。二十四孝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字從不同角度、不同環境、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。二十四孝石雕根據二十四的故事雕刻而成,成為校園宣傳孝道的文化雕塑。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經不多了,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,我們看教育的“教”子,左“孝”右“文”,教者孝之文也,教育就是要從孝開始?!靶ⅰ钡倪@個概念,在教育當中,既是一個始發點和出發點,又是一個永恒的基礎,時代會變遷;知識會更新,但是傳統中國更重視永恒的“孝”,它是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遷的,是不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遷的,它應該是作為人都應該掌握和理解的東西。
校園二十四孝石雕的意義
久違的二十四孝石雕進入校園,在當下語境中頗有些驚世駭俗的意味,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,二十四孝無異于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天方夜譚,莫說他們,就是我們這些成年人,又有多少人能描繪出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故事的梗概?刻我們上學時第一次聽到“二十四孝”這個詞,好像是在讀魯迅作品的時候,是從文豪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“片段轉述”和課文注解中知曉其存在,而不是直接獨立閱讀這些故事的原文?!肮蘼駜骸边@類極富沖擊力的字眼從此在我們心中扎根,我們甚至不知道那些故事的具體細節,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“二十四孝=罪惡的封建糟粕”這樣的一個全等式的定論。合上書本,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們立刻把它扔得遠遠的,生怕沾染上“封建糟粕”的晦氣。對于自己文明的態度,也是檢驗一個民族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方面。鼓起勇氣、冷靜、理性、坦然地面對傳統文化的一切,從中鑒別、汲取和揚棄,重建這種已經喪失了的文明傳承的理性態度和能力,我們不妨和孩子們一起學習。